初访万仙山(12)
(十二)“华夏影视村”郭亮(2)
这个深藏在太行山褶皱中的小山村,本来它可能会“与世无争”。但是,自从影视人发现了它,这里的山光水色便融入了60多部影视片里,而拍影视也改变着郭亮村和郭亮的一切……
1976年,日本名古屋影视公司第一次把这个美丽的山村搬上影幕,也打开了郭亮的影视大门。
影视导演谢晋三上郭亮。1990年深秋,谢晋执选中郭亮村拍摄外景,他带来了剧组的全班人马,影片《清凉寺的钟声》在这里开拍。他们在这里连续工作了五个多月,直到完成了影片大部分外景拍摄任务。临下山时,谢晋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:“太行深处的郭亮村化为影片《清凉寺钟声》的乳泉村,我们在这里度过了盛夏深秋,我们和郭亮父老兄弟姐妹结下了深厚友谊。美丽的村庄,勤劳的乡亲,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。”
谢晋从上海来到郭亮,那时郭亮村没有宾馆,没有招待所,只能住在群众家里。为了让谢晋有个合适的休息处,村里安排地方,让谢导挑选。谢晋来到这间小屋子,推开窗户,见雪花飘飘,窗外青瓦染白,远山苍茫,吟诵了一句“窗含西岭千秋雪”,就定在这儿居住。房东李章锁、申秋英夫妇拿出新缝的被褥,每天给谢导烧水煮茶。李章锁、申秋英夫妇能讲谢晋的许多故事。
谢晋当年住过的叫“谢晋居”。
郭亮村因电影中叫乳泉村,在这里拍戏时搭起的外景村口山门便用红色花岗石砌成“乳泉”门。
郭亮村头的那座红石桥,建于民国初年,最早是个木头桥,三根木头并排连接。抗战时,八路军往来行走不便,和当地群众一起拆除木桥,从河边采红石垒成拱桥。桥基,桥身,一色的红砂石条,拱下是二十多米的深的沟涧。历经战乱,石桥弥坚。
自从来了影视摄制组,平凡的红石桥,一部片子一个样子:凄风苦雨(《清凉寺钟声》里,狗娃被人扔到红石桥边,善良的羊角大妈在风雪中将他抱起),柔情蜜意(《倒霉大叔的婚事》里,常有福和魏淑兰,坐在红石桥头,听飞机响,吃熊猎牌糖,说悄悄话儿),战火硝烟(《金戈铁马》中,许世友的部队在红石桥上架着机枪,子弹密集如雨)……人间的喜怒哀乐,人世的沧海桑田,都不时在这桥上显现。而《走出地平线》里,桥头戏更是个大场面。一拱红石小桥,满腔淳厚乡情,不仅使影视摄制组的成员和郭亮人融洽在一起,而且使红石桥的传奇经历中又多了几分情趣。
所谓的炮楼,不是原来的炮楼,是为了排戏搭建的,原来的炮楼听说还在深山里面,现在这个炮楼成了此处的观景台。爬上炮楼,远处的绝壁长廊,近处的天梯,还有那错落有致的山里人家,全部饱览在你的眼中了……
电影《举起手来》拍摄时留下的鬼子炮楼
郭亮村、“太行明珠”、“影视村”,成了这个镶嵌在绝壁上的村庄的同一个内容,只是有不同的名字叫法而已!
拍电影使郭亮人的生活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,村民们的田园小农式生活也有了商品经济的气息。全村每家每户都办起了农家旅店,食宿便宜,每人每天连吃带住好一点的40元,一般的也就20--30元。
现任村支书刘章林充满信心:“我们要在保持山村风貌的前提下,进一步开发旅游景点,完善配套设施,使郭亮不仅扬名全国,而且要扬名世界!”
郭亮不仅是影视村,还是多个美术院校学生写生的基地。
郭亮还有一些有名的小景点:
西汉末年,王莽纂政,带兵追杀刘秀,刘秀沿太行山而逃,来到此地饥渴难忍,追兵逼近,紧急中落鞍下马,爬上这一棵柳树藏身,采柳絮充饥,躲过动难。刘秀当上皇帝后,感谢这棵柳树的功德,敕封为奉公柳。岁月荏苒,汉柳渐枯,1978年被大风拦腰折断,都以为汉柳要枯死,谁知道一年后,树干又长出新芽, 老百姓说是太平盛世让古柳焕发新生。
天池
天池原来是一条峡谷,长326米,最宽处31米,最深处62米。峡谷底红石岩层清晰,多级瀑布,水潭连接,水击石壁,声如雷鸣龙吟,被喊作龙吟峡。1975年,郭亮人从山下抬沙子,背水泥,攀爬天梯,在此筑坝修成水库。坝高39米,蓄水量19万立方米。成为郭亮一景,被称为天池。
一池碧绿的水,微波荡漾,水中倒映着山峰和树木,水中央还有一坐小岛,衬托出天池的神秘感,它的确神秘,因为它有几百米深,从谷底到山峰都是水,故称为天池。天池的水从高台上落下,形成了一个大瀑布,这是万仙山中规模最大的瀑布,也是落差最大的瀑布,可惜我们去的不时候,没看到这最大的瀑布。
喊泉是从高高山崖的半山腰处流出的一股清泉. 据说这条清泉可以根据人喊的声音大小变换水流的大小。